《求是》认真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评论文章
《求是》认真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评论文章
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之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对推动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是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前进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全党同志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奋力开创“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这次全会强调,做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贯彻落实全会精神,首先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这个主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要求全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对这个科学判断,全党要继续深化认识、坚决贯彻。这次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鲜明地体现了十七大精神。
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就要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我们既要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又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个总体定位没有变,本世纪头20年我们面临的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没有变。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和许多产业制造能力已跃居世界前列,但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基础还很薄弱,产业层次和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城乡、区域发展很不平衡;虽然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排在全球100位左右,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虽然我国综合国力快速上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我们确定的远大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靠发展,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发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要靠发展。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只有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紧紧抓住和奋力推动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才能从根本上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
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就要全力推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我们所讲的发展,当然是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在坚定不移地推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深化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特别是要全面准确地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努力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加以贯彻落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既要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又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课题,通过科学发展来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必须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发展需要,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面利益要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集聚强大力量。
总之,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来,成为全党的意志,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全党同志一定要统一思想认识,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确保这次全会提出的“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如期实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之二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来谋划“十二五”规划,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必将推动“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总结过去五年的发展之路,我们对科学发展观指导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化,进一步认识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是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和国际竞争不断深化,不仅一些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而且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利益主体多元现象日益显现,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就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缓慢和滞后。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更好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提升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两年前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广泛而深远,促使世界经济朝增速减缓、结构调整、制度重建时期过渡,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市场需求相对收缩,世界经济恢复需要较长时间。这场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冲击至今仍未完全消除。它直接影响的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实质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对过度依赖外需的增长结构的冲击,使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突出显现。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际经济、科技领域竞争更趋激烈,各主要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纷纷采取规模和力度空前的经济刺激措施,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纷纷把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重点,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面对世界经济的深度变革和调整,面对正在全球展开的一场新的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我们只有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挖掘国内需求潜力,有效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才能拓宽我国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紧紧跟上国际经济科技发展大势,形成国家发展新引擎,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在国际市场风云变幻中立于不败之地。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影响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抉择,又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发展观念。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切实纠正重经济发展而轻社会发展、重经济总量扩大而轻经济结构优化、重物质财富获取而轻环境生态保护、重眼前利益而轻长远福祉的偏向,更好地适应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切身利益,必须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不仅仅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同时需要解决人与经济、经济与社会、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环境、经济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一系列问题,创新发展模式,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为此,必须作出艰苦不懈的努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遵循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这“五个坚持”,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在“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上取得突破,为科学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必须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知识、技术转移和规模化生产能力,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积极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标准,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必须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推动,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顺应党心民意,反映时代潮流,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十二五”期间发展的主线,不断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动性、责任感、紧迫感,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就能有力地推动科学发展,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胜利前进。
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之三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动力,为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30多年来,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同时又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开创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我国经济保持年均近10%的持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综合国力增强了,国际地位提高了,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了,实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同样程度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转型,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更为重要的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使中国人民走上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且对当今世界格局和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今天的历史性巨变从根本上讲是靠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十二五”时期将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迫切需要深化改革开放。从外部环境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等竞争更加激烈,对我国开放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只有积极寻求改革开放的新突破,才能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从内部环境看,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当前内需和消费不足与收入分配制度直接相关,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与资源性产品价格高度关联,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矛盾与政府职能转变紧密联系。这一切表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有赖于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有经济调节和宏观调控手段,更要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才能破浪前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十二五”期间,改革开放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已到了攻坚阶段。我们要根据五中全会的部署,树立全局眼光和战略思维,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要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中攻坚克难,努力取得明显进展。进一步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制度环境,增强各类经济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活力。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使各类要素价格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初次分配的规范与公正,理顺再分配调节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保障民生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创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有效防范外部风险,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当前,我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坚信,有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果和宝贵经验,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广泛参与和坚定支持,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回应新挑战,着力深化改革开放,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之四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大计,事关人民幸福安康。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顺应全国各族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必将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五中全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必然选择。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自觉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着力解决执政为民意识淡薄、对民生问题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疾苦关注不够、对群众合法权益维护不够的问题,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才能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增进人民的福祉,更好地形成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我们已经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以工业化、城镇化为重点的现代化建设生机勃勃,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变。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排在全球100位左右,仍有4000万农村贫困人口、7000多万城乡低保人口,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迫切需要我们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要注重社会发展。既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突出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我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投资、出口与消费之间的不平衡日益突出,部分产能过剩和对外部市场过度依赖的问题十分突出。投资是派生需求,消费才是最终需求,而要发挥消费的作用,就要重视民生问题。没有民生的改善,国内消费需求很难持续扩大。只有依靠消费拉动,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内需循环与良性互动。因此,我们必须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居民收入,合理引导居民消费转型升级,以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民群众对衣食住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环境等方面的质量要求会更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要按照五中全会精神,更加注重社会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更好地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必须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充分就业。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着力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必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有效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更加重视教育公平,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努力健全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把保障性住房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有效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和各类棚户区家庭的住房困难。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险的各项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快社会体制改革,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切实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始终是民生改善的基础,而经济发展的目的又是为了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才能使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民富国强的美好愿景。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五中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十二五”宏伟目标上来,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在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的进展,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光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