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2009年第23期: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民的思想观念有了切实转变,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生活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围绕加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目标,在新的起点上统筹城乡发展,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奠定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发展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于城市经济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坚持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统筹城乡经济建设,使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较快地提升农村经济,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国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失衡的主要根源在于城乡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和产业发展的不协调。城市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工业为主,农村则以小生产为基本特征的传统农业为主,且城乡产业自成一体,关联性不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必须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注重发展城乡关联产业。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一是要借鉴工业的生产理念,发展高效农业。要对农业实行企业化管理,注重提质降耗,讲求成本核算,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要有序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形式的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二是要借鉴工业的质量理念,发展优质农业。要进一步强化农业质量意识,以市场准入为切入点,建立推广相应的农产品标准体系,从产地和市场两个环节入手,通过对农产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控制,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三是要借鉴工业的科技理念,发展科技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生产优质、低耗、高效的基础和保障,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科技示范辐射作用,使农业科技创新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是要借鉴工业的经营理念,发展市场化农业。要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实现农工商、产供销、农科教等多形式的一体化经营,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联结成为完整的产业链,增加农业的附加值。当前,重点要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市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三大建设”,形成“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城乡关联产业,必须改变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割裂的封闭运行方式,通过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城乡产业布局,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支持优势农业产区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设施化生产经营,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这样的产业集群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城市,既能加快发展速度,又能提高经济效益。
二、统筹城乡劳动就业,提升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实力
农民生活宽裕并逐步富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缩小不断扩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环节之一是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实践证明,破除城乡二元就业结构,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建立农民稳定增收长效机制的根本途径。为此,需要继续推进城镇化、工业化,扩大区域中心城市和中小城镇规模,增强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功能;要打破城乡体制和政策分割,推进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和平等就业制度,实现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要健全服务体系,加大管理力度,积极发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有9亿农民,即使城镇化水平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也无法将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从农村充分转移出来。因此,除了推动农民有序进城务工之外,还需要通过推进新农村建设,开拓各种乡村就业渠道,包括进行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发展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小城镇建设和村庄治理,有针对性地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诸如水利工程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使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目前有大量农民工返乡。不少地方政府出台了各种帮扶措施,其中对农民工、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普遍采取的措施之一。开展这样的培训,不仅是推动解决当前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良策,从长远看,利用这次机会,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进而大范围地提升我国的人力资本,更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目前,政府组织的农民工培训主要是在输出地进行,容易导致培训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地方政府更积极主动地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更多地从市场用工需求出发,结合农民工个人意愿,开展培训服务。城市劳务市场与企业联系密切,信息完善,由它们与企业一起组织农民工培训,效果较好,应该更多地利用城市劳务市场来组织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与亿万农民群众息息相关。目前,我国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仍然十分落后,突出表现为:农村居住点小、散、乱,基础设施不配套,污染加重,生态环境恶化,等等。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村庄是农民生产生活的聚集地。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基础,也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目标的落实。村庄的规划建设必须坚持城乡统筹,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农村协调发展,通过规划指导建设,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形成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要在主体功能区区域规划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城乡规划体系,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发展规划,合理配置市、县域城镇建设、产业结构、村庄布局、农田保护和生态涵养等。在城乡整体规划基础上的村庄建设,既要有利于农村生活环境改善,又要有利于农村生产要素集中,统筹安排工农生产、土地利用、住宅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建设项目,合理布置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促进农村全面协调发展。
村庄规划建设需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立足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行节能、节水、节地等措施,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土地、能源等资源。当前,特别要严格保护耕地,集约使用土地,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基础上优化空间结构与布局,整合资源与要素,方便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二是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要尊重自然,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发展循环农业,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三是要考虑经济适用。既要考虑建造成本的经济性,又要考虑建成使用后维护成本的经济性,从而确定合理的建设目标,防止人力、财力投入的浪费。四是要体现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结构、区域人文自然地理环境千差万别,应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建设各类乡镇和村庄。五是要保持文化传承。要尊重传统,注意保护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名木古树、名人故里等,延续农村乡土文化氛围,建设风貌独特的人居环境。
四、统筹城乡社会力量,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统筹城乡各方面力量,努力实现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的有机统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建设方案都应经过村民讨论、民主决策,切实做到不急于求成、不搞一刀切、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不搞形式主义,避免新农村建设模式化、运动化。同时,要通过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风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各级党委、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服务者。要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给予新农村建设更多的投入和支持,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推动力。要积极建立城市支持和带动农村的长效机制,可以通过组织机关、团体、企业、学校、街道等,开展“城乡一对一帮扶”等活动,动员城市力量,采取多种形式,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密切城乡关系;也可以在各地开展的“一村一名大学生”等活动基础上,在农村尝试建立“三农工作站”,鼓励和引导一大批有志于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公务员等,自愿到“三农工作站”开展短期或长期服务,培养锻炼一批热爱“三农”工作、具有“三农”工作经验的干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大量优秀人才。
新农村建设需要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凝聚更广泛的力量,提供更丰富的资源。由中共中央统战部牵头,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围绕贵州省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献计出力,20年来,先后为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提出重大建议140多条,直接投入资金和协调引进资金、捐赠物资达4亿多元,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学校、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广泛开展技能培训、资助贫困学生、义务就诊等活动,为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一实践,为发动社会力量,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创造了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实现形式。要积极探索通过适当的组织形式和适当的参与机制,组织引导海内外各界力量团结一致,携手同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伟大实践,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群策群力,深化改革,扎实工作,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作者: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
责任编辑:杨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