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理论学习» 学习资料

师 者 本 色--记上海交通大学药理学家金正均教授


作者:      发布时间:2006-10-11

  78岁高龄的上海交大教授金正均又晕倒了。晕倒在去学校上课的路上。他没太在意。第二天,又还是准时踏上了讲台。教研室的同事硬把他劝到医院,检查结果:左肾发现恶性肿瘤……输液管、氧气管、胃管、导尿管像讨厌的绳索,把他无情地困在病床上,但他的思绪还惦记着他的课堂、他的学生……他不止一次地对前去探望的领导和同事说:“我离不开讲台,病好了我还要去教学生。”

  “讲台就是我的岗位,我必须以最好的精神状态站在学生面前”

  讲台可以作证。长达56个春秋,金正均始终没有离开过他的岗位。作为我国为数不多的药理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双学位博士生导师,金正均不仅在课程创建、教材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还坚持不懈地担任了博士、硕士、七年制及本科班的主讲教师。近几年,他授课时间仍常常多达每周4个半天,为4个不同层次的班级上中文的“医学设计原理”、“高级统计”和英语的“生物医学工程”课。

  提起他的课,无论是年已花甲的早年徒弟,还是只听了一学期的新生,都会不约而同地赞叹:精彩!许多形象生动的例子,几代学生都记忆犹新。

  统计学中有个概念叫“自由度”。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金正均上课时特意准备了4个橘子放在讲台上。他让4个学生上台,依次按自己的意愿任意挑选一个。每选一次就是执行了一次自由意志,同时也就减少了一份挑选自由,当第4个学生挑选时,讲台上只留下最后一个橘子,也就没有选择的“自由”了。所以“个数减一就是自由度”。一个抽象的概念就这样被通俗地解释清楚了。

  总之,“金老师上课就是办法多、道具多、故事多,让我们大家参与多。”

  难怪,金正均每次上课都要提前半小时甚至一个小时到教室,仔细地把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脑等设备调试到位。好几次,开教室门的管理员还没到,他就坐在楼梯的台阶上静静等候。

  可是,学生们不知道,精彩的教学背后,金正均付出了多少的艰辛。

  上了几十年的课,每次上课的前一夜,金正均必定重新整理备课笔记,把新的信息、新的资料、新的教法,一一补充进教案,备课耗时往往是上课时间的双倍。年轻的同事笑他太认真了。他总说:“一节课才短短40分钟,不好好备课,充分利用,就是暴殄天物啊。”

  讲台也无法见证他为每一堂课付出的代价。唯有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的老伴知道:为了积蓄体力,以最好的精神状态走上讲台,有课的前一天,他必须平卧床上,不参加任何活动,不许家里任何人打扰,让脑部血液充分供足。19岁时胃部手术的后遗症使他无法正常饮食,每次去上课,他的包里总要装上一瓶葡萄糖水和几片生薯片,那是他补充体力的“特效药”。

  “上讲台是传授医学知识,下讲台搞科研是为了更好地走上讲台”

  但即使是在最深奥的科研领域神游,他也不忘记临床的应用,不忘记教学的迁移。

  他经过多年的探索,大胆地提出了“药物相加的概率和法”的新测定公式。经实践反复验证,确实具有省钱省时、快速合理的优点,有很强的实用性,被同行专家称誉为“金氏公式”,并在药理学研究和临床中得到广泛使用。

  “我喜欢通过我的探索,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让更多人将知识变为力量。”当有人笑言“金氏公式”可以申请专利时,他却希望让更多的人得益。

  实验结果数据处理,在电脑尚未普及的年代,是学生和科研人员很费时费神的一件事。金正均忙里偷闲,借助他在电子学领域的理论功底和操作能力,发明了一套只需在普通计算器上进行预设,就能完成大量复杂运算的操作程序,“使普通的计算器像电脑一样工作”。他设计的这套程序,是学生们在专业学习之外的一个额外收获。当时,他在海内外的许多学生,实验时身边都放着一个计算器和一份相关讲义。时至今日,电脑早已普及,但他的学生中依然有人还在使用老师当年创造的方法。

  在金正均看来,大学教授当然要关注科研,但如果博导只热衷自己的学术,而忘却了学生的学业,那还要这些导师干嘛?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他们如何做人”

  停留在第64页的《十九世纪欧洲语言学史》静静地躺在书桌上等待着主人继续翻阅,这是金正钧自学第7门外语所用的参考文献。

  学医的,外语是最重要的专业学习工具。药理教研室和生物医学工程教研室的年轻人几乎全都接受过金老师的强化训练。每年寒暑假,他总会抽出一段时间,把年轻人集中到一起,他家的小客厅就成了一个热闹非凡的外语课堂,听原版录音、练专业会话、讨论学术问题,轻松活泼而又紧张高效的学习活动,常常把学院里其他教研室的青年教师也吸引过来,小小的客厅里充满了欢声和笑语。

  “我真的愿意将我的全部学识倾囊而出,教会我所有的学生”,哪怕在他最疲惫的时候,只要听到学生的电话铃或敲门声,他都会毫不迟疑地起身解答和接待。

  几十年如一日,他对生活几乎没有什么奢求。不到8平方米的书房里,最显眼的是两台旧电脑和各种电子仪器,充当书柜和书桌的是20多年前儿子结婚时换下来的旧家具。平时,除了买外文书、摆弄电子仪器和操作电脑外,他最大的享受,就是平躺在床上静静欣赏古典音乐。

  然而,他的心却时刻牵挂着他的学生。

  已经成为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的章鲁教授,含着热泪回忆:当年在美国费城Drexel大学做访问学者时,恰逢金老师访美经过费城。师生俩边散步、边谈心,谈学科发展前景,谈母校青年人才培养。临别,金老师郑重叮嘱:“章鲁啊,不管你如何选择未来,你都不能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你对待学生要像我对你这样好!”

  金正钧常说:一个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科学需要不断的传承和团队的培养。

  为此,他以非凡的德识才学,开创和维护了中法两国两所名校的药理实验室近30年的交流和合作;以身先士卒的精神,致力于“胆碱受体药物的研究”,使这一课题成为药理教研室长盛不衰的一个特色科研项目,也因此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科专家和教学新秀。

  已近八旬的金正均教授至今仍坚守岗位、心系讲台,他何尝不是在作生命最后的冲刺啊!

  在医院的病床上,金正均轻轻地握着记者的手:“我一生平平淡淡,没有故事。”

  在病房的走廊边,他的老伴邱医生静静地告诉记者:“他这人一辈子当老师,从不作假。”

  是啊,平平淡淡才是真。

  这不正是无数默默奉献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最亮的本色吗?
 
  中国教育报短评:为学为师为人的和谐统一

  金正均教授以学识魅力传播科学、以人格魅力造就高尚,实现了为学、为师、为人的和谐统一。

  做学问,他博学而笃志,淡泊以求真。为了站在世界药理学领域的最前沿,他勤奋好学,通过自学,精通6国语言,开创和维护了与世界名校药理实验室间近30年的交流和合作;为了发展学科,他用自己在物理、数学、工程学领域的非凡才学,开创新学科、破解新难题、发明新程序,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双博导”。

  当教师,他痴情于讲台,教书更育人。无论时代怎么变化,不管病痛如何折磨,“把最精彩的一面留在课堂”、“讲台就是我坚守的岗位”,成为他师者本色的最好注脚。任凭浮躁和喧嚣之风的侵袭,他坚定着自己的信念,完美着自己的人格,讲台就是他的舞台,学生就是他的生命,“我真的愿意将我的全部倾囊而出,教会所有的学生”,本着知识分子的良知,以讲台作证,表达对国家、对社会、对事业的高度忠诚。

  为人,他清正而刚毅,乐观且善良。他对生活没有奢求,但对教学如痴如醉;他对名利从来淡泊,但对团队倾心倾力。他用最朴实的语言教育学生如何报效祖国;他用最真实的行动告诉学生怎样团结合作。他以诚相待团队中的每一个人,把团队推向新境界,但自己笑对病情,完成着生命中最后的冲刺!

  传道,授业,解惑,金正均身体力行,用“我这人没有故事”的平淡还原着师者本色,精彩诠释了“为人师表”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