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强书记在《中国教育报》撰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编者按:9月10日,在我国第22个教师节,《中国教育报》刊登了我校党委书记张光强的文章《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张光强同志在文章中结合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精神,提出高等农业院校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重视发挥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坚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供大家学习: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充分认识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意义和高等学校所担负的重要职责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高等农业院校在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应当而且能够承担重要使命。
早在1934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西北高等农林专科学校成立时,就选址在农村,始终坚持以农为本,以强农富民为己任。学校成立之初就设立了农村事务处,主管农村合作与农业推广工作,推进了陕西及西北地区农业的发展。1999年9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并组建之后,坚持“民为国本、食为民天”的理念,按照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思路,积极推进科教体制改革,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新体制,强化社会服务功能,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学校专门设立科技推广处,负责全校科技推广工作;不断完善相关政策规定,通过实施“推广专家”支持计划、单列技术推广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增设推广教授岗位、制定推广人员奖励办法等措施,鼓励科教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汇聚800多人的科技推广队伍,深入陕西及西北各地广大农村,发挥科技先导性作用,持续为地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重视社会服务功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已经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办学的优良传统和重要特色,也为学校发展赢得了社会支持。
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高等农业院校必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推动生产力发展,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促进农民增收,突破点在于如何实现科技与农村、专家与农民、技术与生产的有效对接,建立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便捷通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并组建以来,积极探索,以多种形式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近年来,学校积极主动地与地方政府、涉农企业合作,形成了政府、企业提供项目、资金、场地,学校提供技术、成果和人才的良性互动机制,先后与陕西及西北60多个地方政府、企业签订了校地、校企科技合作协议;围绕区域农业关键问题,引进、组装配套农业先进实用技术项目350多个,使学校最新成果迅速转化。
二是建立示范基地,完善信息网络。学校在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设了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和具有说服力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45个,累计产生经济效益190多亿元;参与创办了“全国农业高校科技网络联盟网站”,合作开通了“168农业科技热线”和“杨凌农业科技推广网”,指导农民科技致富。
三是创建农业专家大院,建立科技入户新通道。农业专家大院是一种由政府搭台,专家唱戏,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参与的新型推广模式。温家宝总理指出,这是一个创举,它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有效解决了科技与“三农”的对接,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注入了活力。学校目前已在陕西建立了37个专家大院,并面向全国26个省市广泛推广,累计新增农业产值近6亿元。
四是面向经济主战场,开展多层次的人员培训。仅2004年以来,我校就已累计培训基层干部、农业科技人员3000多名,培训农民100多万人次,使一大批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人才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高等农业院校必须努力探索科技推广新模式,切实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总结、凝练、集成学校各类推广形式的基础上,遵循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结合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特点,建立了“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成为对现阶段我国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的推广体系的必要补充,也是我国建立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的一种创新形式,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该模式充分依托学校科技资源,集成、组装生产、加工、营销等产业链各个节点上的综合配套技术,以科技示范户为切入点带动农民,将成果拥有者、传播者和使用者有机联系在一起,逐步形成了技术集成、技术示范、信息传播、技术培训等四种技术成果扩散体系,把科技直接送到农民手中,有效地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难题。
今后我们要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抓住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契机,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总结完善“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参与、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形成以自然经济区域为单元的农技推广新格局,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创新作出示范。同时,还要进一步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和产业化的有效机制,使学校成为西部高新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重要辐射源;整合学校和地方农业科技资源,以全新的思路组建和启动陕西省农林科学院,创造性地开展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工作,不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