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理论学习» 学习资料

广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努力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


作者:陈晏辉 任小龙 李 波 亓蕴珍   发布时间:2005-11-02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高等学校只有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眼和立足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才能担负起“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长期以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广泛开展课外科技学术活动,注重加强组织领导,不断丰富活动内容,逐步完善工作制度,着力创新工作机制,形成了经常化、基地化、规范化的工作局面。

  一、我校开展大学生校园科技学术活动的简要回顾

  我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于专业设置原因,当时的学生中有一批“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团委和学生会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了“家电维修服务队”,并在大部分系设立了小分队。在学校的支持下,服务队对其成员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组织开展家电维修服务活动,部分学生还在课余时间设计一些简单的实用电路——家电维修服务队吸引了一批学生科技活动积极分子参加,他们活跃在校园内、企事业单位和西安街头,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
  
  当时的学校领导敏锐地认识到,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对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作用。于是,在1986年就成立了由分管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在学校和各个系也同时组建了大学生科技协会,负责日常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的组织开展,学生科技活动积极分子队伍逐步壮大。针对这一情况,学校于1992年开始在校、系两级团委机构中设立了科技实践部,在学生团支部增设了科技委员,把组织开展课外科技学术活动作为团组织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各级团组织和学生科协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了“校级科协——学院科协——班级兴趣小组”的学生科技活动三级运行管理体系。

  由于有组织上的保证和学生的广泛参与,近20年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校园科技活动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零散自发到规范组织的蓬勃发展之路。

  1988年,在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领导小组的支持下,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我校首届“星火杯”大学生课外小发明小制作竞赛开幕,有近100位学生提交了80多件以实用电路设计为主要内容的参赛作品。“星火杯”点燃了西电学生科技创新的“星星之火”,为大学生挥洒求知热情、展示聪明才智架起了广阔舞台。从1988年到现在,“星火杯”每年举办一次,并逐步形成班级组织、个人申报、教师推荐、各个学院组织初评、学校组织优秀作品竞赛的规范化工作程序。参加竞赛的学生人数和作品数量也逐年增加。到2002年的第十四届“星火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有近2000名大学生提交了1000多件优秀作品参加决赛,作品内容包括生活实用小发明、电子硬件制作、软件系统设计、研究论文、调查报告等5大类,涉及电子、通信、机械、环保、管理、经济等多个领域。可以这样说,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星星之火”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园已成燎原之势。

  但“星火杯”只能反映我校大学生开展校园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的一个侧面。平时,在各个学院的科技活动室和课外科技活动基地,在开放式实验室和教师的课题组里,都聚集着一批批学生科技活动积极分子;“星花杯”发明思想大奖赛,研究生学术年会同样也激发了众多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创造热情。目前,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约40%的在校生以各种形式参加课外科技学术活动。

  二、完善工作制度,创新工作机制,重视基地建设,营造浓郁的校园科技学术氛围,催化科技苗子的脱颖而出

  在工作过程中,经费支持、活动场地和实验设备的落实,教师的热心指导是保证校园科技活动健康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开展学生科技学术活动的难点所在。

  我校在1992年就设立了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奖励基金,每年拨出活动专款用于学生科技项目的资助,同时积极争取校内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合作赞助。十几年来,通过各种形式筹集的用于学生校园科技学术活动的经费累计超过500万元。

  我校十分重视工作制度建设。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先后出台了《大学生科技活动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大学生科技活动基金管理办法》、《给予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计学分、教师计工作量的规定》、《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表彰奖励条例》等规章制度,并逐步完善。学校还为校、院两级学生科协配备了专门的办公室,在每个公寓楼都设立学生科技活动室,把专业实验室淘汰和退役的设备提供给学生使用。规范化的工作制度和保证措施为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创造了基本条件。

  与此同时,我校还注重调动校内多方力量形成合力,支持学生科技学术活动的开展。科研处、教务处和学生工作处领导,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和科研工作的领导都是学生科技活动领导小组的成员,在年终的单位工作考评中,学生科技活动开展情况是各学院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考核的基本内容。
由于有制度保证和各级领导的重视,我校校园科技活动逐步形成了由团委和学生团体牵头组织,校内各单位全力支持、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热心指导的工作局面。近几年来,机电工程学院、团委、技术物理学院等单位还先后建立起15个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基地。课余时间,一大批富有创新热情的学生如鱼得水,在这里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或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工作。

  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浓郁的校园科技学术活动氛围为那些善于动脑、敢于求新的学生提供了施展自己的空间,也培育了一批批实践创新的科技苗子,一项项殊荣接踵而来:1992年的全国首届大学生实用小发明、小制作竞赛,我校代表队获团体总分第二名;1999年的第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我校代表队总成绩居全国理工类院校第四名,荣获“优胜杯”;历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我校代表队总成绩稳居全国第一;历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我校参赛队总成绩均居国内参赛高校前列;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国大学生机器人设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等全国性比赛中,我校代表队均取得骄人战绩……

  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校大学生申请专利、发表研究论文、参加国际发明展览会获奖的情况比比皆是,不少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科技活动的经历为他们毕业后的事业开拓奠定了良好基础。电子机械学院92届学生张化冰就是他们中的代表,他当年在学校就是科技活动积极分子,毕业之后的几年里,用大学时的小发明起家,创办了属于自己的电子公司。如今,张化冰的公司拥有500万元资产,年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生产的精密电子计量产品在西北地区的市场份额超过六成。

  广泛开展校园课外科技活动也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多年来,我校毕业生以作风严谨、求真务实、综合素质高而深受用人单位青睐,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长期供不应求,近五年来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年均超过96%,研究生就业率均为100%,居全国高校前列。

  三、我校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的几点经验

  回顾近20年的工作,我们觉得,以下四个方面对于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第一、明确思想认识,重视组织领导,强化制度建设是做好工作的前提。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开展课外科技学术活动不仅是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题中之意,而且有助于弥补目前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教育、轻实践创新”的不足。因此,我校始终把校园科技学术活动作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工作环节。学校党委对这项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共青团组织把其作为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部门也是积极支持。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领导小组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工作原则,确立了“以服务架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营造校园科技学术氛围和积极参加国内外科技竞赛为切入点”的工作思路。由于领导重视,管理制度完善,工作程序规范,经费、场地、设备等基本条件落实,促进了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的健康发展。

  第二、创新工作机制,重视基地建设,发挥基层单位的主动性和教师的积极性是做好工作的保证。建立规范的工作程序,推行符合实际的评价机制、奖励机制对工作开展十分重要。在学生科技活动领导小组的协调下,我校各级共青团组织和学生团体是开展活动的主力,各个职能部门都积极给予配合支持。然而,基层学院是工作的重心所在,由于把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情况纳入基层学院的年终整体工作考核,各个学院也把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方面来抓。对于教师来说,起初一些老师因为担心影响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而对指导学生科技活动不太热心。实行“给参与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教师计工作量”对工作是一个触发,逐渐地,部分优秀学生在老师的科研学术活动中发挥了突出作用,教师在教学相长中尝到了“甜头”,其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每学年初,都有不少老师主动与学生班辅导员联系,要求选拔高年级优秀学生到自己的课题组工作。一些教师还在学院的支持下,腾出自己实验室的部分工作空间,建立起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基地。

  第三、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扩大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的参与面是做好工作的关键。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有一系列规章制度保护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的积极性。在学籍管理中,对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取得成果的可以计算学分;在学年学生个人全面素质总评中,对科技活动积极分子实行“高额”加分,并设立了“实践创新”单项奖学金;对于在省级、全国和国际上举行的各类大学生科技学术竞赛活动中成绩优异的学生,免试推荐研究生有专门指标;在毕业生就业、评选优秀毕业生工作中,优先推荐科技活动积极分子;部分学院还明确规定,本科生在校期间至少要有一件科技学术作品,否则不能毕业……同样,不少用人单位在录用毕业生时,也非常看中在校期间的科技活动经历,把是否参加过科技实践活动和获奖情况作为选择毕业生的重要条件。以上这些,对于调动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的参与面越来越广。

  第四、创建载体活动,争取社会支持是不断提高校园课外科技活动水平的保证。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周末科技论坛”、“专家教授系列讲座”、形式多样的报告会和遍布学生班的千余个“科技兴趣小组”是培育广大学生科技创新热情的基本平台。每年开展的“星火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研究生学术年会则是学生集中展示创造成果的舞台。上述竞赛日渐成为我校学生心目中的品牌活动,科技活动积极分子异常向往在这类竞赛中获奖。通过学校有关单位的积极争取,华为、华诚电信等众多目的用人单位也对这项校园活动给予重视,通过投资设立基金、建立活动基地、为“星火杯”贯名等形式资助学生科技学术活动。这些,不仅推动了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的普及,而且培育出一批“科技苗子”,为我校学生参加国内国际大赛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对高校开展校园科技学术活动的几点思考

  以上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近20年来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基本经验。近年来,在以“挑战杯”为代表的各类全国性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的推动下,大学生科技创新之风吹遍大学校园,高校的校园科技学术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然而,随着各个高校对开展校园科技学术活动的日渐重视,有几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对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应当准确定位。一般而言,大学阶段是为学生将来从事科技工作打基础,绝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研究创造能力还不足以使其在校期间就有重大的发明创造成果。这就决定了校园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必须立足于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培养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以服务于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提高。因此,高校应当把校园科技活动的普及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扩大活动的参与面,在经常化方面下工夫。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学校忽视了这一点,过多地注重全国性竞赛的成绩,为竞赛而竞赛,甚至弄虚作假用教师的科研成果参赛。这类做法不仅背离竞赛组织者的初衷,而且对参赛学生的长远发展无异于拔苗助长——让这些校园的“科技苗子”、未来的“科技精英”在科学道路上起步时就背离科学精神,违背学术道德规范。这种现象如果蔓延下去,后果将十分可怕。

  第二、对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应正确导向。近年来的各类全国性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竞赛活动,不仅吸引了众多高校广泛参与,而且在新闻媒体的渲染之下,社会各界也给予高度关注。在一些大赛举办过程中,不时爆出某学生的科技成果以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天价转让的新闻。在高校工作的同志清楚,这如同“水中月、镜中花”一般不现实,往往只是追求一时的新闻轰动效应而已。这种导向如不加制止,负面作用将越来越凸现——相对洁净的高校校园会逐渐染上“浮夸”、“浮躁”的风气,长此以往,神圣的学术殿堂将不再高尚!

  第三、全国性的竞赛活动评奖应尽力倡导公平,避免“马太效应”。如果用“风起云涌、千帆竞发”来形容国内高校参加各类全国性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的盛况一点也不夸张,这是十分可喜的局面。一般来说,名牌大学由于综合实力和学生培养质量高,在大赛中获得高等次奖励似乎理所当然。然而,纵观近几年的大赛评奖,“马太效应”时有显现——在参赛作品质量水平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往往是名牌大学折桂,而一般高校名落孙山。建议全国性大赛的组织者对这一倾向给予重视,尽力倡导公平评奖,避免“马太效应”,切实保护众多的一般高校参赛的积极性。(作者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