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作者:罗天虎 发布时间:2005-11-02
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对发展问题的深刻认识。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讲话精神,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对于我们在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教育工作中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高等院校学习、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从教育创新的战略高度,更新教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与时俱进,注重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要位置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既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适应新世纪的要求和挑战。
一、坚持人才培养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先进理念。科学发展观的重点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应大力推进教学理念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有机融合。历史地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当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分离,是一个长期的客观存在,其突出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学文、理分科始于1909年,即清宣统元年。辛刻革命后未变,一直延续下来。中学的文、理分科助长了大学文、理分离的倾向。中学长期文理分班,不仅带来了学生知识的偏科,而且从小就灌输了一种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分离的观念。二是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是文、理、工、农、医分校,学科的单一给学生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带来了偏颇,形成思维单调、知识面窄。三是我国科学技术过去发展迟缓,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并未深切地感受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应该紧密结合起来,没有认识到许多新兴学科的产生需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互相交叉、渗透,只有共同研究,才能促进新学科的产生。四是我国大学教育多年来是“重理轻文”,因此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导致不少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思想道德滑坡,不讲精神追求。
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我们要培养创新人才。但是要培养有一定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原创性成果的顶尖人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按照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在高校的教育和人才培养中,就是要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起来,提倡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自觉地进行人文素质方面的修养,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在给我国召开的“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高级研讨会”的贺信中说到:“科学、艺术、人文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追求科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关联和均衡,是人的创造力的本能。如何将青年学生的这种潜在的本能发掘出来,是现代大学的重要任务”。人们可以看到,在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中,自然科学方面的科学家大多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也有很高的修养。这些修养对他们一生的创造发明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人才培养的人才成长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国许多老一辈科学大师,在专修科学之前,已有很高的人文修养。人文修养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造就灵魂。作为科学大师,他的成就是科学成就,其实是人文精神为主导的成就。老一辈科学大师,人数极少,却是“人文·科学”类型的典范。中国高等教育的“科学”阶段有“人文·科学”类型典范。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文”阶段也有“人文·科学”类型的典范。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要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因而也要求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很好地融合,这也是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
二、抓住人才培养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历史发展机遇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不仅是高校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和发展动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大力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这也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在多年加强文化素质、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上逐渐走向成熟。
首先,这几年党和政府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问题予以极大的重视。江泽民同志近几年多次强调要大力促进我国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并于2002年到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为主的中国人民大学视察和发表讲话,这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认识。他在讲话中明确提出社科人文和自然科学“四个同等重要”,是对高校人才培养一个高度的概括,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是一个极大的鼓舞,这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指明了方向。
第二,2002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如何完善体制改革、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教育理念,这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重大课题。这两年多来,教育部先后召开了“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高级研讨会”、在陕西召开了以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为主题的2002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等会议,使大家对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大学理念达到了共识。2003年以来,各高校在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第三,虽然我国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上曾走过曲折的道路,但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布以后,大学生素质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从1995年教育部引导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至今已有9年的历史,受到大学生的热烈欢迎。近几年提出并实施了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举措,确定了全国几十所高等学校作为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在全国高校中开展了广泛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并且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在实践中成为素质教育的切入口,并通过这个环节逐渐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起来,可以说,目前我国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渗透的新起点。
第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不仅是高教事业发展的趋势,而且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的。而社会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社会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社会的全面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也提出了物质和精神协调发展的要求,对人才的培养更是如此。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就是要达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方针。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以人为本”的原则正是人文与科技结合的具体体现,科学的人才观才能使人的素质全面发展。无数事例表明,人文与科学并重才能导致社会向健康、公平、公正、文明的方面发展。进入21世纪,我国的大学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促进社会发展,在重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学自身应首先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用这方面的成果去为社会服务。
三、积极探讨人才培养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途径和方法
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大力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并不是两者的简单调和,也不是教育的科学取向与人文取向的二元相加,而是它们在高层次上的结合。这种结合是全方位的,是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与功能观、教育制度和课程编制等方面的根本改变。具体地说,它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科学教育有机结合,它力图使科学人文化,使人文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而以科学的发展作为基础和实现目标的手段。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要注重结合高等教育的实际,通过制度创新保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使其真正落到实处。作者认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应该是:
(一)转变高等教育价值观念,确定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先进教育理念。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全新思路,树立人文与科学两种知识、两种精神全面发展的协调观念,树立高等教育既是专业教育又是综合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要把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摆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位置,要把教育理念创新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要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作为教育理念的重要方面。
(二)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导向,以专业教育为突破口,加强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力度。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纳入专业培养目标,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基础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有关的人文和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发展人文与科学相结合的新学科和新专业,调整课程设置,增删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使人文与科学教育实现深度融合。改变现有人才培养标准、质量保障体系和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改变对各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的倾向,各科教学,应该使学生在掌握该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和领略该学科的精神实质,学到渗透在学科中的人文知识,真正建立有利于人文和科学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环境和氛围,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熏陶。
(三)重视高校教师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教师人格的感染和启迪。因此,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于一体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言行中自然彰显的人文与科学精神。教师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师表,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贯穿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教育。对教师进行培养,提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使教师从过去单一的传授“专业知识”成为一个懂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的颇具人文历史知识、颇具文化修养的“文化人”,以影响和激励学生。定期评选“十佳教师”、“学生最满意教师”等,树立师标形象,增强工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以此影响和教育学生,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上发挥作用,使其融合真正落到实处。
(四)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将其作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造就一个浓厚的文化氛围,用高品位、高雅的文化艺术环境去熏陶学生,在学校各个环节教育中渗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开设文、史、哲等方面选修课,利用人文讲座、专题报告会、学术交流会,对热门话题进行专题讨论或举办辩论会。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综合效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良好环境,陶冶情操,培养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五)重视社会实践环节,拓展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提高的空间。要有计划有目的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参加服务集体、服务社会、献身祖国建设的实践,参加一些必要的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和科技服务等活动,亲身体验劳动人民的优秀思想品德,学习人文精神,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只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了人才培养中思维创新和模式创新,真正做到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交融,有了这个基础,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得到提升,中国的高等教育才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在国际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地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大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作者系西北工业大学)
一、坚持人才培养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先进理念。科学发展观的重点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应大力推进教学理念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有机融合。历史地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当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分离,是一个长期的客观存在,其突出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学文、理分科始于1909年,即清宣统元年。辛刻革命后未变,一直延续下来。中学的文、理分科助长了大学文、理分离的倾向。中学长期文理分班,不仅带来了学生知识的偏科,而且从小就灌输了一种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分离的观念。二是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是文、理、工、农、医分校,学科的单一给学生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带来了偏颇,形成思维单调、知识面窄。三是我国科学技术过去发展迟缓,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并未深切地感受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应该紧密结合起来,没有认识到许多新兴学科的产生需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互相交叉、渗透,只有共同研究,才能促进新学科的产生。四是我国大学教育多年来是“重理轻文”,因此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导致不少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思想道德滑坡,不讲精神追求。
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我们要培养创新人才。但是要培养有一定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原创性成果的顶尖人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按照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在高校的教育和人才培养中,就是要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起来,提倡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自觉地进行人文素质方面的修养,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在给我国召开的“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高级研讨会”的贺信中说到:“科学、艺术、人文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追求科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关联和均衡,是人的创造力的本能。如何将青年学生的这种潜在的本能发掘出来,是现代大学的重要任务”。人们可以看到,在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中,自然科学方面的科学家大多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也有很高的修养。这些修养对他们一生的创造发明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人才培养的人才成长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国许多老一辈科学大师,在专修科学之前,已有很高的人文修养。人文修养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造就灵魂。作为科学大师,他的成就是科学成就,其实是人文精神为主导的成就。老一辈科学大师,人数极少,却是“人文·科学”类型的典范。中国高等教育的“科学”阶段有“人文·科学”类型典范。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文”阶段也有“人文·科学”类型的典范。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要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因而也要求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很好地融合,这也是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
二、抓住人才培养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历史发展机遇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不仅是高校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和发展动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大力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这也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在多年加强文化素质、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上逐渐走向成熟。
首先,这几年党和政府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问题予以极大的重视。江泽民同志近几年多次强调要大力促进我国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并于2002年到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为主的中国人民大学视察和发表讲话,这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认识。他在讲话中明确提出社科人文和自然科学“四个同等重要”,是对高校人才培养一个高度的概括,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是一个极大的鼓舞,这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指明了方向。
第二,2002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如何完善体制改革、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教育理念,这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重大课题。这两年多来,教育部先后召开了“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高级研讨会”、在陕西召开了以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为主题的2002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等会议,使大家对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大学理念达到了共识。2003年以来,各高校在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第三,虽然我国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上曾走过曲折的道路,但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布以后,大学生素质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从1995年教育部引导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至今已有9年的历史,受到大学生的热烈欢迎。近几年提出并实施了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举措,确定了全国几十所高等学校作为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在全国高校中开展了广泛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并且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在实践中成为素质教育的切入口,并通过这个环节逐渐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起来,可以说,目前我国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渗透的新起点。
第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不仅是高教事业发展的趋势,而且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的。而社会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社会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社会的全面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也提出了物质和精神协调发展的要求,对人才的培养更是如此。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就是要达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方针。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以人为本”的原则正是人文与科技结合的具体体现,科学的人才观才能使人的素质全面发展。无数事例表明,人文与科学并重才能导致社会向健康、公平、公正、文明的方面发展。进入21世纪,我国的大学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促进社会发展,在重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学自身应首先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用这方面的成果去为社会服务。
三、积极探讨人才培养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途径和方法
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大力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并不是两者的简单调和,也不是教育的科学取向与人文取向的二元相加,而是它们在高层次上的结合。这种结合是全方位的,是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与功能观、教育制度和课程编制等方面的根本改变。具体地说,它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科学教育有机结合,它力图使科学人文化,使人文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而以科学的发展作为基础和实现目标的手段。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要注重结合高等教育的实际,通过制度创新保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使其真正落到实处。作者认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应该是:
(一)转变高等教育价值观念,确定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先进教育理念。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全新思路,树立人文与科学两种知识、两种精神全面发展的协调观念,树立高等教育既是专业教育又是综合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要把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摆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位置,要把教育理念创新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要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作为教育理念的重要方面。
(二)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导向,以专业教育为突破口,加强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力度。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纳入专业培养目标,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基础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有关的人文和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发展人文与科学相结合的新学科和新专业,调整课程设置,增删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使人文与科学教育实现深度融合。改变现有人才培养标准、质量保障体系和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改变对各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的倾向,各科教学,应该使学生在掌握该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和领略该学科的精神实质,学到渗透在学科中的人文知识,真正建立有利于人文和科学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环境和氛围,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熏陶。
(三)重视高校教师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教师人格的感染和启迪。因此,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于一体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言行中自然彰显的人文与科学精神。教师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师表,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贯穿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教育。对教师进行培养,提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使教师从过去单一的传授“专业知识”成为一个懂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的颇具人文历史知识、颇具文化修养的“文化人”,以影响和激励学生。定期评选“十佳教师”、“学生最满意教师”等,树立师标形象,增强工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以此影响和教育学生,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上发挥作用,使其融合真正落到实处。
(四)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将其作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造就一个浓厚的文化氛围,用高品位、高雅的文化艺术环境去熏陶学生,在学校各个环节教育中渗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开设文、史、哲等方面选修课,利用人文讲座、专题报告会、学术交流会,对热门话题进行专题讨论或举办辩论会。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综合效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良好环境,陶冶情操,培养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五)重视社会实践环节,拓展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提高的空间。要有计划有目的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参加服务集体、服务社会、献身祖国建设的实践,参加一些必要的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和科技服务等活动,亲身体验劳动人民的优秀思想品德,学习人文精神,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只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了人才培养中思维创新和模式创新,真正做到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交融,有了这个基础,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得到提升,中国的高等教育才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在国际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地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大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作者系西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