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理论学习» 学习资料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人才观


作者:樊如一   发布时间:2005-11-02
  科学发展观,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由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新的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总结起来说,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正如曾培炎同志所概括的,它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人才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从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下去重新认识我国的人才观和人才强国战略,树立新的人才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一、人才强国战略与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一)人才强国重要战略思想与新的人才观。2003年12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制定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的重要战略思想。这是继科技兴国、教育兴国战略之后,我国提出的又一重大强国战略举措。人才争夺,已经成为上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的没有硝烟的战场。继美国之后,为了在全球化竞争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人才战略已经成为世界各大国的重要国家战略。我国提出人才强国战略是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需要。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但不是一个人才资源强国。我国人才在总量、结构和素质等方面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我们对人才的认定,一直依照1982年提出的标准,即“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这一人才标准在当时的条件下,曾经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它有利于人们扭转“读书无用论”的观念,推动了青年人努力读书的社会风尚,知识分子开始被人们所重视。但是,这种人才观念却埋下了“学历+职称=人才”的认识隐患。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人才的实际能力和工作业绩。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对人才进行了新的定义,即:“人才是具备了一定知识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了积极贡献的人。”新的人才观的显著特点是,从以学历为本位变为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创造性和贡献的潜力,把人才置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去考察,以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大小去衡量,人人都可以成才的大人才观。这正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髓——以人为本。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首要的基本内涵。这一科学发展观从字面含义讲,可以相对分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的发展观、协调的发展观、可持续的发展观,但是这四个方面是绝对不能分开的。它们之间必须是“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来通而观之,围绕人这个核心来展开其全面性、把握好协调性、保持可持续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从内蕴的深层含义上讲,还蕴涵对唯物辩证法和现代系统论的基本特征与基本原理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是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全面性和协调性是联系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要求防止片面性和单一性;现代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是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服从而不能脱离整体,作为系统的整体与部分在纵向演进与横向推进中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和协同性原则。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中正是贯彻与体现了这些原理与原则。

  二、以科学的发展观诠释新的人才观

  (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其中蕴涵了深刻的人才观念,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才为本。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一个伴随着人类及个体的本质力量或人的才能的不断生成与升华的历史,是以人民为主体的一代又一代人才推动着社会发展的。在当代社会,发展依靠人才、人才推动发展尤为突出。我们党在提出科学发展观不久又提出了科学人才观,二者的共同点或核心都是以人为本,发展观与人才观在此可以相互说明。之所以提出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的重要含义就是以人才为本,这是有其理论与实践依据的。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阐明党的科学人才观时强调指出:“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胡锦涛同志一并强调的“三个要”,都是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同人才及其作用的紧密联系来加以阐发的,并由此构成了科学人才观最主要的内容。《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也明确指出:“小康社会,人才为本”,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这些重要论述与思想,应当成为我们对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才为本这一重要含义的基本知识,而且以人才为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人才保证与广泛智力支持,以人才为本作为一种人即主体的自觉而能动的力量,是作用与贯彻于科学发展观始终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人才为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

  (二)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对人才的培养,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衡量人才观先进与否,应该以是否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为标准。人才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人才素质的整体发展。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人才素质基本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其它方面;人的发展又需要宽厚的基础,只在一个领域发展,不仅没有发展后劲,而且发展空间也十分有限。我国过去的教育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出现严重的缺陷,进而局限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成为了所谓的“半边人”。在科学出现交叉、融合趋势的今天,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必然的趋势。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德育的因素十分重要,它体现出的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其核心思想是使受教育者先学会做人。良好的道德修养像一股强大的内在动力,它将不断地推动人才奋勇进击,使人才智能结构中的各种要素得以最充分的发挥,并保证人才发展的正确方向,伴随其最终达到胜利的彼岸。作为人才,首先要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其次才是一个人的知识、智力和能力素质。优良的道德品质主要表现为:应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可以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度量接受不可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对自己的素质、潜能、特长、缺陷、经验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在社会工作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在与他人的合作与共处中,能够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科学发展观从价值目标上讲,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与社会全面发展目标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所期望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全面发展是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的,社会全面发展又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充分条件从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可以说,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就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与社会全面发展观内在统一的新发展观或新价值观,就是社会发展要以人为本,社会发展是由人来作为并最终都是为了人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而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在于随着社会的变化,能够不断自我完善和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人才必须适应越来越快的知识变化、需要变化,不断吸纳新技术、新信息。不断变化的知识,需要不断地学习、又将知识推向新的变化。这就要求人才具有新的、终身学习的理念。这里的终身学习是指人的一生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活动来求得知识、思想和行为能力的进步,不断提高个人文化水准、社会经验和务实本领的过程。这个理论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化的一种社会思潮,世界各国都把终身学习理念作为教育改革和社会改革的指导原则,积极建立终身学习体系。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能够积极、主动地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探索,养成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终身学习的品格,在学习型的社会中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人既表现为社会经济生活实践中的人,因而具有经济本质或称经济人;也表现为社会政治生活实践中的人,因而具有政治本质或称政治人;也表现为社会文化生活实践中的人,因而具有文化本质或称文化人;还表现为处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生活的人,因而具有自然本质或称生态人。前三重规定是人的社会本质,后一重规定是人的自然本质,前三重规定之间以及与后一重规定之间必须是协调的,从而实现多维度的人的可持续发展,并作为本质和核心贯穿于科学发展观的始终。

  (四)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表现在人才工作上,就是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五个统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在这里,统筹就是协调,“五个统筹”就是全面协调,全面协调才可持续发展。当前,在对待“五个统筹”措施的认识与把握中,有一种意见认为,“五个统筹”措施主要是一个顾及经济的措施,它依然是偏重物质而对人有所忽视的措施。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只涉及现象而未触及本质的看法,是一种在认识上只看到物质的表象而看不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的浅视。从实际存在的内容而言,“五个统筹”的深层意蕴是以人为本地统筹人与社会全面的发展,实质上是统筹好、协调好、发展好各方面的人的利益关系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它的落脚点仍然是以人为本。人才工作上要落实这一点,就是要把人才工作作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人才资源开发宏观调控体系,坚持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真正做到人才的统筹兼顾。根据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不断平衡和协调各地区、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人才资源的开发和配置,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门类齐全、配置适当的人才队伍。

  三、科学发展观对人才强国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对人才强国战略具有指导作用。小康大业,人才为本。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培养造就各类高素质人才,是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大计。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是一项艰巨而重大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人才发展战略,才能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二)科学发展观使人们对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突破了把发展简单理解为经济增长的局限,即发展不单纯以生产和经济为衡量标准,而更全面地是以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标准,重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发展,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这种观念摆脱了以往陈旧的思维模式,使人们对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要落实这一要求,就必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培养、开发、引进和使用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能够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三)牢固树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的观念,明确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人才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源泉,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创造性是人才的基本特征,人才的创造性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表现为:发明创造、管理创新、文化创新。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且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其它生产要素的利用与配置效率,带动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因而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和最直接的动力源泉。牢固树立这个观念,使我们能够更加明确人才强国的重要战略意义。

  总之,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下剖析新的人才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树立新的人才观,加强和促进了我们对人才强国战略的认识,也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作者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