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

科技赋能 主体赋能 平台赋能


——构建“三位一体”农林高校精准扶贫新模式
作者:王婷   发布时间:2023-12-08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党的二十大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农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农林高校“国家队”、强农兴农排头兵,要进一步强化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坚持不懈服务“三农”,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准确把握“三农”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找准发力点、贡献点,充分发挥学校学科特色和科技人才优势,为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更多贡献。

一、基本情况

“精准扶贫”这一重要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考察湘西十八洞村扶贫作时首次提出。农林高校精准扶贫作的开展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品种质量,实现产业扶贫,走出一条具有“农林高校品牌”的特色扶贫路径。

近年来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农业提供全新的发展契机,推动农业销售、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与生产整合。新媒体平台“带”也开始变成人们全新的消费方式,以极低的成本和最直观的消费体验受到许多消费者的青睐,对农民摆脱贫困、促进农民增收、激发农民的生产热情、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发挥重要作用。

扶贫政策和消费新业态的双向驱动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官方新媒体凭借学校农林水学科优势,积极利用校园新媒体平台“带”,凭借多元互动的媒介主体、丰富生动的媒介表达和全方位的媒介策略,将贫困地区的优质农产品呈现广大公众面前,对社会扶贫起到很好的补作用。

学校官方新媒体平台逐步探索出“科技赋能”“主体赋能”“平台赋能”的“三位一体”农林高校精准扶贫新模式,让扶贫变“漫灌式”为“滴灌式”,变“手榴弹”为“绣花针”。

一是“科技赋能”,突出独特性。充分挖掘农产品的科技属性,突出产品的科技含量,打造一批带有西农印记的农林高校“科研美食”。学校新媒体“带”的农产品均为学校专家教授指导下培育的,例如:彩色马铃薯锅巴、蔡宇良教授指导栽培的合阳大樱桃、赵政阳教授团队培育的“瑞阳”“瑞雪”苹果等。这些农产品科技含量高,品质优良,风味独特,最容易吸引消费群体,能够满消费者对生活品质的更高追求。

二是“主体赋能”,突出公益性。学校每年遴选一批优秀博硕士研究生,组成“研究生助力团”,到地方相关岗位开展顶岗实践锻炼,协助落实专家技术路线。新媒体平台“带”的主体就是“研究生助力团”成员,该群体活跃扶贫一线,能够熟练使用新媒体,“三农”意识强乐于扶贫公益事业,最容易打动消费群体。尤其是打造出“锅巴镇长”杜好田这一大学生公益扶贫明星,他担任研究生助力团相关职务期间与镇巴县深度合作,不断“西农锅巴”领域深耕,带动当地土豆产业发展,增加土豆附加值,打造出社会知名度高的西农科研美食代表“彩色马铃薯锅巴”。

三是“平台赋能”,突出创新性。新媒体已然成为广大消费者获取信息的主要阵地和渠道,那么精准扶贫就要借助新媒体平台优势,推介当地特色农产品和滞销农产品,有效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因此,校园新媒体平台“带”农产品模式形式新颖、接地气,最容易占领消费群体。目前学校已构建起“3+N”的全媒体格局,粉丝数累计60余万,以微信、微博、音三大平台为主,强国号、视频号、B站、人民号、澎湃号等平台为辅,多次通过全媒体动、融媒体传播等新兴形式为农产品“带”,极大地为农产品赋能。

二、主要做法

2018年以来,我校持续学校官方微信、微博、音等新媒体平台上为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带”,成功为农产品打开销路,为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贡献一份力量。

1. 打磨品牌,“西农锅巴”领域持续深耕。镇巴县是学校对口扶贫县,马铃薯专家陈勤教授给镇巴县兴隆镇赠送彩色马铃薯品种进行试种,希望通过彩色马铃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专家积极指导种植的同时,我校第五届研究生助力团成员杜好田合学生创业团队,研发出“彩色马铃薯锅巴”,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2018年10月17日,学校官方微信平台正式推出《尝鲜 | 揭秘“彩色马铃薯锅巴”,隔壁小孩都馋哭!》一文,首次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我校专家培育的彩色马铃薯的营养价值,讲述研究生助力团成员镇巴的扶贫故事,通过线上抽奖和附加网店链接两种形式进行“带”。文章阅读量达3万+,第一批彩色马铃薯锅巴很快销售一空。

随后官方新媒体持续为彩色马铃薯锅巴“赋能”:2020年12月推出《够香!够酥!够味儿!西农小米锅巴来!》,2021年12月推出《给西农送10000包锅巴!》,成功地为彩色马铃薯锅巴树立起鲜明独特的品牌形象,成为网友眼中炙手可热的“高校科研美食”,促进产品的迭代升级,带动当地马铃薯产业发展升级。

2022年,一种以西农自研的新型小麦与镇巴当地自有高山土豆为主要原材料制成的“酥脆型”锅巴——“麦薯脆”诞生。2023年3月9日,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合全校各单位官方微信公众号共同推出《来一包麦薯脆!西农锅巴全新升级!》,面向师生校友免费发放“西农锅巴”1万余包,再一次强化“西农锅巴”的高校科研美食地位。

2. 大胆复制,高校科研美食领域全面开花。官方新媒体团队“彩色马铃薯”锅巴的成功经验激励下,总结出科技赋能、主体赋能、平台赋能,“三位一体”的农林高校扶贫新模式,继续瞄准樱桃、苹果这两个具西农特色的水果继续进行“带”尝试。

合阳县金峪镇方寨村樱桃产业园是我校与合阳县产业扶贫项目,由我校蔡宇良教授负责技术指导。白水新农田现代苹果产业示范园赵政阳教授团队的指导下,实现苹果种植新思路、新管理、新技术、新标准的四新目标,提高当地村民的收入。

2019年10月推出《汁多、味甜、嘎嘣脆!你要的西农大苹果来啦!》, 2020年12月推出《深情厚谊!20000个瑞阳瑞雪已到达西农》,为白水苹果“带”,成功帮助白水新农田农业合作社拓展销路,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每年樱桃成熟季节学校官方新媒体平台都会与合阳县研究生助力团紧密合作,准时为合阳大樱桃“带”,为“方寨大樱桃”的品牌塑造和品牌宣传贡献一份力量。2019年5月,学校官方微信推出《还发愁买不到好樱桃?西农大樱桃火速赶来!》,2020年5月27日,推出《“明星”来带!买它!》,2022年5月推出《你们要的西农大樱桃来!》。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次“带”中加入“直播”元素,由名叫“侯明星”的研究生助力团团长学校官方音直播间为果农曹大燕的樱桃进行推介。三次带效果显著,总阅读量达200万+,网店平台源抢购一空。

3. 树立榜样,打造大学生公益扶贫明星。新媒体平台上进行实实的品种推介,学校新媒体平台还特别注意树立脱贫攻坚中的人物典型,用身边人的事迹和精神感染和激励广大师生校友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的队伍中来,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安康贡献一份力量。

彩色马铃锅巴的成功,也成就“锅巴镇长”杜好田。2021年4月#陕西大学生为研发锅巴延毕#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第9名,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陕西日报等众多中省级媒体纷纷报道杜好田同学的扶贫故事。2021年4月学校官方微信推出《冲上热搜!申请延毕的杜好田火!》,2023年3月9日的微信推文《来一包麦薯脆!西农锅巴全新升级!》,深入挖掘杜好田自2017年创业至今执着于“西农锅巴”的产品升级,帮扶镇巴县返乡创业青年何广志的锅巴厂转型升级的感人故事,师生中树立起脱贫攻坚的典型。

2022年中秋节前夕,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策划、长安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八所陕西高校合推出《共赴一场月圆!限量版陕西八校名校徽月饼太可!》互动活动,活动所使用的月饼由杜好田免费赞助,活动迅速刷爆陕西高校朋友圈,杜好田大学生扶贫公益明星的美誉更是家喻户晓。

持续关注研究生助力团,讲好“三团一队”乡村振兴故事。2020年1月15日,推出《我镇巴的153天……》一文,讲述我校17名科技镇长团镇巴县进行精确扶贫的故事。2020年6月3日,推出《尹鹏先是谁?》一文,讲述博士村支书、我校校友尹鹏先留坝县烧房坝村通过发展香茹产业进行精准脱贫的感人事迹。2020年6月27日,推出《聚沙成塔!》一文,发出《我是西农人,扶贫当有为》倡议书,号召广大师生校友积极购买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参与消费扶贫。

三、作成效

1.培养高素质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学校“三位一体”的农林高校精准扶贫模式的探索中,打造出以杜好田、侯明星、各届研究生助力团团长为代表的一批大学生公益扶贫队伍。吸引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高素质人才参与乡村振兴,让广大青年将实现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和乡村振兴相统一并实现共赢,利用他们较高的媒介素养,将其培养为合格的互网营销师,成为新型农业的生力军,以此农带农,完成农业人才由传统农人向“新农人”的转型。

被光环包围的“锅巴镇长”杜好田选择将网络流量引至镇巴县,将各路资源形成一个资源网,让流量下沉拓宽线下销售渠道,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切实提高产品销售额。他曾表示:“我只是政策鼓励大学生群体去支持乡村振兴中的普通一员,学校我身上种下知农爱农,奉献三农的种子,我现要让他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培育互网+ 时代新型农民农民是农业活动的主体,既是农业生产者,也是振兴乡村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要充分调动有知识、学习能力强的新农民,反哺传统农民,不断带动和提升广大农民对互网、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积累。要让最懂产品的人用最质朴的方式推销自己的产品,让新媒体平台成为新农具、“带”成为新农活。

一次次的带宣传和一次次的产品升级中,“西农锅巴”消费者心中占据重要地位,镇巴县锅巴厂厂长何永志的厂也逐步走向自动化、数字化,销售人才和新媒体团队也不断扩大。他曾西北农林科技学官方微信公众号下留言:作为一名返乡创业青年,感谢返乡创业之程中遇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遇到杜好田团队,因为有西农彩色马铃薯才有镇巴锅巴厂的故事,未来我们一定坚持初心,砥砺前行。

3.宣传学校服务地方经济成效。农林高校精准扶贫作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而且可以切实提升贫困地区的发展能力和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真正为脱贫攻坚事业做出自身贡献,走出一条具有“农林高校品牌”的特色扶贫路径。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中,农林高校义不容辞,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担当,不仅要将精准扶贫作中的优秀经验做法适应性转化发展,有机嵌入到服务乡村振兴作中去,更要加快自身发展,扩大科技、人才、智力优势,提高转化效率与效应,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服务乡村社会发展的持续机制,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发展,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四、作启示

多次“带”抢购一空,成功打开销路,增加农民收入。事实充分说明“科技赋能、主体赋能、平台赋能”的“三位一体”农林高校精准扶贫新模式,值得值得总结经验,深入研究,并具有可复制和可借鉴性。科技和主体为农产品赋能,最终还是依靠新媒体技术手段实现精准扶贫。

1、新媒体的“新”为精准扶贫开辟新路径。新媒体的“新”主要体现形式和技术上。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直播等融媒体技术手段的应用,微博、微信、音等多平台动宣传,让网友能够全方位、更直观地解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特色,以及优良的种植环境,激发大家的购买欲望。抽奖赠送、网店自选、线上团购等多种品尝方式的加入,更加符合现代人的购买习惯,从而变“滞销”为“抢手”。根据微信后台留言情况来看,网友,尤其是已经毕业的校友们普遍表示,“终于可以买到西农的苹果、樱桃、彩色马铃薯锅巴”等等西农专属食品。由此可见,新媒体确实为供需双方搭建一座桥梁,拓宽特色农产品的销路。

2、新媒体的“广”为精准扶贫夯实消费基础。新媒体的传播到达率和影响力远远高于传统媒体和传统营销方式,可以更广泛地动员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作,从而大大提升精准扶贫的成效。目前学校官方新媒体平台的粉丝分布数量为:官方微信20万人,官方微博16万人,官方音15万人,官方B站、快手、QQ空间等其它新媒体平台大概有10万粉丝,总计约61万人,这个体量基本涵盖全体师生家长,以及大部分校友。官方微信的均阅读量能稳定1万,微博的点击量陕西高校稳定前5,音账号粉丝活跃度也较高,经常出现10万+级暴款。所以,这个大的体量的基础上进行“带”,很容易打开产品销路,为精准扶贫提供广阔的消费群体基础。

3、新媒体的“快”为精准扶贫插上翅膀。农产品有鲜、活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正好与新媒体的“快”相吻合。根据不同的时令、节气,为当季农产品“带”,既符合农业生产规律,也符合消费者“新鲜、优质”的需求。另外,官方新媒体平台为“农户-研究生助力团-学生创业团队-目标消费群体”搭建起一个精准对接平台,把农户的产品直接呈现给最感兴趣的群体,并通过电商平台迅速销售出去,可谓“快、准、稳”。

以西农大樱桃为例,农户西农专家教授的指导下,种植出优质樱桃品种,研究生助力团通过学生创业团队的电商平台帮助果农销售樱桃,但问题的症结于,谁最愿意为西农大樱桃“买单”?毫无疑问是西农的师生和广大校友,这个群体的归属感和爱校荣校意识最为强烈,学校的科研成果最能激起大家的消费购买欲望,而这个群体恰恰聚集官方新媒体这个平台上。因此官方新媒体能够完成一次又一次华丽的“带”,屡试不爽。

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 我国原有的扶贫模式正进一步改变。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的精准扶贫作带来更多选择, 新媒体传播路径就是通过互网与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相结合, 并以直播、电商、公益行动等相结合的新型扶贫模式。

农林高校拥有丰富的农业科教资源,敢想敢干的新时代“新农人”,更应该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和新媒体技术,真正做到“科技赋能、主体赋能、平台赋能”,让农林高校精准扶贫作的效果更加显著、扶贫速度更加快捷、扶贫范围更加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