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家乡看变化之湘川苏沪
编者按 今年国庆前,凤岗通讯社校报学生记者团布置了一个假期作业“我在家乡看变化”,来自大江南北的学生记者们回到家乡后,用心观察,从身边的吃、住、行以及生活环境等等多方面,观看家乡变化,感悟国家进步,思考使命担当。从这些普通大学生的视觉,我们也看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城市乡村所发生的可喜巨变,也对党的十九大所描绘的新时代充满期待和信心。
从地铁变化看上海发展
在上海郊区长大的我,对上海变化感受最深切的就是出行方式的变化。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出行方式更加多样,花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出行更远也更加便捷。
幼儿园时,家住莘庄,没有私家车的我们,主要出行方式只有班车以及郊区的巴士,能够到达的地方十分有限,要到市中心更是麻烦至极。城市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更加便利的出行方式,地铁1号线莘庄站的开通将我们与市中心连接到一起,大大地减少了出行时间。
地铁带来的改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认为地铁网的不断延伸很好地反映着城市的变化。正如图上的线,不断向空白处填涂,城市不断向四周的郊区扩展,让郊区成为城区。这就是为什么我选择地铁的发展作为反映上海变化的写照。
由于能力有限,我只找到了2007、2012、2017年的轨道交通线路图,更早的线路图遗憾未被找到,因此在这之前的只能概述。
2007年时的上海地铁线路图
2010年时的上海地铁线路图
2017年的上海地铁线路图
上海先开通的是1号与2号线,形成东西,南北走向的主干,这大约是在2000年时,然后以原来沪杭铁路以及松沪铁路改造而成的3号线开通,使地铁扩展到了闵行,接着是5号线,4号线,6号线等等,慢慢形成交通网,延伸到城市的东西南北。
2007年我在上小学。经过7年左右的发展,上海已经建成的八条线,并有一条环线,两个枢纽。离刚搬家到浦东新区的我最近的是张江高科站。利用这八条线我可以方便地前往市中心而不必烦恼地面交通状况。
到了2010年,为了迎接世博会线路再次延伸,线路更是扩展到了11条,宝山通了地铁,2号线向东延伸连接起了两大机场与市中心,磁浮通了车。轨道线路在城市空白处填上不同颜色的线,让我能从城市的最东走到城市的最西,乘车不再是前往机场的唯一方式。
现在的上海地铁,由14条线路从市中心向四周发散,构成城市运行的动脉,源源不断地把乘客运送到各自的目的地。截止2016年12月,上海轨道交通总长达617公里,336座车站,并有5条线路延伸规划,4条线路新建计划,上海轨道交通如今已经成为上海人出行的重要方式。
地铁的发展给上海人提供了更加快捷的出行方式,连接着上海的各处景点。在一周的任意一个时刻到人民广场的换乘大厅看看,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让你再次认识到这座城市充满了活力。地铁的发展正代表着上海正向着他的目标——国际化大都市迈着稳健的脚步。( 潘立轩)
江苏南通港闸区八一村:从村庄到瓷砖市场
我的家乡是江苏南通港闸区八一村,四年前它还是长三角地区一个普通的农村,如今已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瓷砖市场,这个变化从侧面也反映了我们国家的巨大发展。(魏炎)
2013年11月,宁静祥和的八一村
2015年2月,村民们迁走,房屋被拆除,留下一片废墟
2016年3月,在废墟原址上,新的瓷砖市场正在建设
2016年7月。瓷砖市场建成,正在营业
湖南衡阳山美水清增气色
湖南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这里丰富的水利资源和适宜的湿热气候孕育了广袤而肥沃的农田,山水清秀也不愧为湖南特色。可是经过十几年盲目的经济开发,围湖造田、淘沙冶金、农药污染、乱砍乱伐等恶行使得这片山水圣地被改造得渐渐的失去了美名。
我的家乡湖南衡阳也是如此,作为本土人的我禁不住哀惋叹息。
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的话让人们产生了共鸣,我家乡的人们明白破坏环境的发展只是暂时的发展,维护好生态平衡,与自然友好相处,才能实现长久的富裕。
改变就这样开始。
从前人为的森林火灾让人防不胜防,令人触目惊心,那滚滚浓烟像是树木在嘶吼,作为对毁坏林场的回应。而现在山林加强了防护措施,比如设置了报警器和专门人员看护巡查,以及惩罚力度的加大,还给这片天地一份长久的安谧。
从前那条滋养当地人民的洣河被污染的浑浊不堪,臭气扑鼻,漫江望去让人不忍多看。现在的洣河减弱了开发力度,加强了治污力度,还给了人们一片春江烂漫,碧波荡漾,更与青山映衬出万丈勃勃生机。
从前人们围湖造田气势汹涌,为了眼前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不顾湖泊的哭泣,忍看鱼虾大片抛尸,湿地的面积越来越少……如今退耕还湖成为了大趋势,农民也不再一昧地扩大种植面积,而是提高生产质量,让湖泊重现当初的浩渺烟波,还江河鱼虾一条生存之路。
昔日,枯树山头雁飞去,衰景江山人不来;今日,又见碧波微漾,山水之间家乡乐;又见晚霞明媚,湖光山色两相宜。
与环境协调发展追逐稳步的经济建设,还留给后世后代一片明丽的自然山水,我相信,我的家乡一定会越来越美!(胡敏)
四川成都:蜀道与美食
成都,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这是我家乡的宣传语。我是成都人,生于斯,养于斯,长于斯。
李白说“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第一次读李白这首诗,我在蜀而念秦,这一次读它,却是在秦川而思蜀地了,不甚感慨。“秦川得及此间无”我不答,我今天要聊的是成都,它的那些目所能及的变化。
2016年5月27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全面开工,这是成都继双流国际机场之后修建的第二个机场,也标志着成都成为国内大陆地区第三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对于我这个去国怀乡者而言,这意味着回乡的路又多了一条。而对于远道而来者,交通的便利会使的他们更勤于、乐于迈开去往成都的脚步。
李白当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今最惬意舒适的“蜀道”也确于青天之上。沧海桑田,白衣苍狗,千年的时光足以将蜀道变了模样,也不再有人会发出蜀道难的感叹,取而代之的是“去成都,巴适!”
我要聊的第二个变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0年所授予成都的称号:美食之都。有人可能想问了,成都即使没有这个称号,它的麻辣鲜香依然是飘扬于神州大陆之上的,何来变化一说?答:有此号,成都不仅仅只是麻辣鲜香。
成为亚洲第一个“美食之都”以来,成都既把握好了自己川菜菜系地区的风味,也不忘积极吸吸引外地美食来蓉。在成都,你能找到的成都味道,不再只是热窝兔头伤心凉粉,还有广式早茶北京烤鸭,甚至意式阿拉伯式法式菜系飘香。成都的“美食之都”,不只是川菜的美食之都,而是中国的美食之都,世界的美食之都。
杜甫由秦川趋往成都,写下《成都府》: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而今我于秦川念蜀都,心却也同老杜一样。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身为远游求学客,对于家乡,献上此篇,聊慰相思。(刘雨婷)
编辑:0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