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部门动态

张晴老师:通讯稿就是文科生做的数学证明题


作者:文倩   发布时间:2024-12-25

12月7日,大雪节气刚过,凤岗融媒体(凤岗通讯社)就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闻采访培训会。此次培训会,由校党委宣传部网络新闻主编张晴老师作报告,她以自己的三篇通讯稿为例,为凤岗学生记者们分享了许多新闻采访中的干货。


培训会现场

“新闻采访一定要身临其境,跟采访人进行对话。”张晴老师谈及采访梁增基先生时的情景,广袤朴实的黄土地和雾蒙蒙的细雨仿佛历历在目。只有设身处地了解采访对象的工作环境,采访才能更好地开展。


张晴老师作培训

有时候采访对象回答问题时,往往会对一些关键信息一带而过,“我们进行采访时,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进行具体细节的提问。”张晴老师介绍,《一甲子坚守为“粮心”》一稿中,梁增基先生60余年只回广东三次,以及捐赠自己的存款修路等感人事迹的细节就是她追问出来的。她说,风起青萍之末,新闻稿中的小故事,小细节更能体现人间真情,打动人心。

6001.jpg
凤岗学生记者宗雪与张晴老师交流

新闻的逻辑是严谨,语言是浪漫的。这是张晴老师从事新闻工作的感悟,在《从杨凌走向世界——探寻李振声院士在杨凌的31年成功轨迹》一文中,需要将许多科学语言翻译成大白话,既让读者了解到李振声院士研究小麦远缘杂交的来龙去脉,也要让读者从李振声院士将“小偃1号”的命名留给了后来人的故事中,感受到其虚怀若谷的高尚品行。

张晴老师又以《刘坤祥团队研究发现植物硝酸盐信号“开关”》这篇稿子举例,说明群像新闻稿的写作技巧。“写群像时,弄清角色很重要。”她介绍,当时从多个角度入手,采访了团队中的许多角色,有生命学院刘坤祥教授,博士生刘孟红、林子炜,师资博士后陈斌卿等人,将主采访和辅助采访结合起来,最终写好一篇群像新闻稿。

通讯稿就是要围绕一个核心主题,搜集材料、列出问题,要用多方面信息来支撑,稿子完成后要有两问——“能说服自己吗?能说服别人吗?”“实际上,不论是人物通讯稿还是事件通讯稿,都是文科生做的数学证明题。”张晴老师总结说。

培训末尾,同学们就新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向张晴老师请教。文字组李佳翊提问如何跟采访者拉近距离、打开话匣子。张晴老师表示准备的问题非常重要,特别是采访专业科学家时,一定要提前做足功课。针对素材多,如何选择的问题,张晴老师强调要以主题选材,要重视主题与材料以及材料间的逻辑关系。

培训在掌声中结束。文字组宗雪同学说:“张晴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这次培训会让我受益匪浅。”


编辑:王学锋

终审:李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