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部门动态

成功·喜悦·畅想——访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获奖项目负责同学


作者:校团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05-11-25
  11月23日,参加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几位项目负责人回到学校。带回了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他们代表学校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满载而归的同时存着些许疲惫,但仍以极高的热情分别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作为本次参赛获奖作品中的一等奖获得者,黄越慈同学及其合作者所负责的社科类作品“村干部工资标准研究”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极高的评价。这是我校历年来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所获得的最高奖项及荣誉。他首先向我们简要介绍了选取此课题是基于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需要,是为了激励干部更积极投入工作并缓和村民与干部间矛盾。同时,他告诉我们相关的准备情况。参赛者们利用暑假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在兴平县展开社会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的方式,获取大量第一手真实材料,然后进行资料汇总。虽然工作量很大,但参赛者们还是以极大的毅力完成了工作。在谈到社会调查时,黄越慈同学告诉我们,基于农民的戒备性心理,调查工作有时很难开展下去,但大家用沟通逐步化解了农民朋友们心中的顾虑,保障了调查的顺利进行。最后,他坦言,若想付出的努力有回报,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努力,并希望与广大同学共勉。

  董丽莉同学所负责的项目是关中西部主要水源工程枯季月径流预报模型研究。在解说她的项目时,董丽莉深入浅出地将她的项目与天气预报作对比,使记者很快了解到她所做的研究是基于近50至60年关中渭河流域的水文资料而建立的预报体系。在谈到她与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阶段时,她说,因为作为一名大学生,学习能力毕竟有限,面对一大堆棘手的问题时往往找不到合适的方案。很多方法因为学术性太强而显得过于艰深,这时就需要一点点地摸索,探求简单易行的方法。她着重强调了老师对她们的帮助。有关的重要资料大多都来自她的老师通过各种渠道得来。可以说,这个项目的基础资料与操作办法均来自老师。

  机电学院的李炎军同学负责的项目是棉桃剥壳机研制。他告诉记者,他们研制的机械有两大亮点:一是基于仿生学的基础,对人手进行了模仿,达到了高效剥壳的目的。二是采用硬度小的新材料,避免了伤害棉花纤维。他提到,本次参赛样品是他们第三代样机,在前两次尝试的基础上作了极大的改进与提高。目前他们的作品已经申请专利并投入了生产。因为机械的低成本、高效率,在推广过程中,农民反响非常热烈,突出了该项目服务三农的基本出发点。

  2002级植保学院的冯强同学所负责的“小麦条绣菌遗传转化体系构建”项目荣获三等奖。本次课题是利用基因枪法建立稳定的小麦条绣菌遗传转化体系,获得相关数据,为进一步研究小麦条绣病建立基础。他告诉我们,这次参赛能够获得成功,除了参赛者们辛勤的努力及指导老师的热心帮助外,也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为参赛者们提供的资金保障了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他告诉我们,当代大学生,一定要对生活满怀理想,并认真地实践自己的选择。

  在采访过程中,四位负责人都提到了老师的支持与帮助。当被问及参加“挑战杯”最大的收获时,四位负责人的回答各具特色,有的说,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学习,不仅专业知识得到了加强,还开拓了视野,提高了实践、实验能力。有的说,收获最大的莫过于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精神,锻炼了与人相处、协调互助的能力。同时,几位已是大四的学长向同学们提出几点建议。首先是要早早确定自己的方向,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但是要注意,自己的学习千万不能落下,所有活动都必须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进行。其次是要及时抓住自己的灵感,平时的想法不要让它白白闪过。通过积累,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设想,并仔细研究、认真思考、自主学习。而在给有意参加下一届竞赛的同学的建议中,他们反复强调,作品设计要突出实用性,充分利用我们学校侧重农业的优势,给自己一片广阔的选择空间。